为务实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主动配电网发展及电气装备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024年12月14日,2024科学家创新大会分会场“中国(雄安)主动配电网及绿色电气装备创新发展大会”在雄安成功举办。会议由我会联合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并特邀主动配电网及绿色电气装备领域的9位知名专家分享前沿技术、探讨实践应用进展。我会秘书长韩毅参会并致辞,会议报告环节由我会咨询部主任刘淼和保定市电力装备行业协会会长刘清斌共同主持。来自产学研各单位的120余名与会代表到场参会,共同交流前沿思想,深入讨论主动配电网及绿色电气装备的新技术与新应用,共同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融合发展。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韩毅秘书长致辞
会议现场
华北电力大学王增平教授作报告
会议报告环节,华北电力大学原副校长王增平教授作了题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对继电保护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的报告,强调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的重要性。新型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给电力系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必须重新审视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防御的模式与架构,为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提出了基于故障多元信息的“站域集中-站间分布式”广域保护系统方案,将现有保护与广域保护有机衔接,既实现了保护利用多元故障信息的重大创新,又传承了传统保护的成熟运行经验,对广域保护的应用具有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郭庆来长聘教授作报告
清华大学电机系长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郭庆来作了题为《发掘新型灵活性,推进算力电力协同》的报告,探讨了算力与电力协同的必要性、协同内容以及协同方式。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算力中心将成为未来电力负荷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在算力中心建设和运营成本结构中,电力占显著比重,算电协同可有效优化成本,其物理基础是算电耦合点,核心驱动力是相关主体利益诉求。从微观到宏观层面,详细阐述了算电协同的方式,包括列头柜层面、算力中心层面和局部网络层面。
河北工业大学李永建教授作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永建教授作了题为《“双碳”背景下电工装备提质增效关键电磁基础问题》的报告,介绍了当前电工装备发展面临的多重科研挑战与难题,包括模拟计算水平不足、标准测试方法不完善、磁化现象复杂、材料模拟简化以及实际工况对磁特性的影响等,并重点阐述了磁特性数据库的构建方法,提出了多类型磁滞和损耗模型以及多维多工况下的磁特性测试、表征与模拟仿真技术,推动了电工装备的高效低能耗设计与制造,有助于电工装备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裴玮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电网技术研究部主任裴玮研究员作了题为《新能源构网控制的概念、内涵与新方法》的报告,指出构网型控制对于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并网效率和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并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构网型控制策略及其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情况。随着数字化、智慧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构网控制技术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新能源构网控制的新方法探索方面,报告介绍了在构网型储能技术、电-氢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北京交通大学王小君教授作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小君教授作了题为《极高渗透率分布式光储场景下主配网协同优化调控》的报告,分析了海量分布式电源并入配电网后,主配网协同优化调控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在极高渗透率分布式光储场景下,主配网协同优化调控目前存在三大挑战:主配耦合交互机理“理清难”、优化调度序贯决策“求解难”、电压频率控制“协同难”。为了确保电网的稳定性和效率,需要从机理解析、调度方法及协同控制三个层面深入挖掘主配协同系统耦合交互机理解析理论、优化调度高效求解方法及电压频率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等。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吴鸣教高作报告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技术总监吴鸣教高作了题为《低压柔性互联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报告,指出随着大规模分布式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接入配网末端,以及煤改电、终端电气化率不断提升,台区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场。报告指出交流电网末端台区运行现状正面临着城市配网末端供电容量不足、农村配网季节性负荷波动、潮流双向流动的不确定性以及可靠性等,进而导致电能质量恶化、台区重过载、故障恢复力不足等情况。此外,介绍了低压台区柔性互联系统关键技术,包括柔性互联装置设计研发、一次拓扑设计与配置、二次架构等方面。
北京交通大学张彩萍教授作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智能交通绿色低碳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张彩萍作了题为《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主动安全管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深入分析了新型储能技术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报告指出,锂离子电池占据新型储能绝对主导地位,同时跻身中国制造“新三样”。详细介绍了主动安全管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新型传感技术及应用、健康状态评估及预测技术、故障诊断与安全预警技术以及储能电池状态评估与安全监测系统。为新型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和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贾东梨教高(代表刘科研副所长)作报告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电所运行室主任贾东梨教高(代表刘科研副所长)作了题为《支撑规模化分布式资源接入下的配电网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报告,指出规模化分布式资源接入下的配电网的三高特点,并分析了配电网运行控制面临的诸多挑战。详细阐述了配电网在接入大量分布式能源后的运行控制关键技术,涵盖海量分布式资源承载能力安全评估技术、分布式发电安全并网与主动支撑技术、中低压配电网柔性互联技术以及配电网区域-馈线-台区协调控制技术,重点攻克了如何平衡负荷波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障电网稳定性的难题。
北京大学王剑晓副研究员作报告
北京大学副研究员王剑晓作了题为《数字与解析耦合驱动的低碳能源系统优化方法》的报告,介绍了离散化与非解析化是前沿研究中逐渐兴起的建模手段,并成为表征低碳电力能源系统运行特征的新趋势。此外,从内嵌安全稳定评估的电力系统优化、内嵌多物理场评估的电池系统优化以及内嵌建筑能耗评估的能源系统优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复杂优化问题求解的新思路。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刘淼主任主持会议
保定市电力装备行业协会刘清斌会长主持会议
会场掠影
构建世界一流城市电网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绿色低碳、坚强可靠的配电网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随着分布式电源接入比例的持续增加和负荷双向互动需求的不断提升,主动管理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电网拓扑和用户负荷的主动配电网已成为当前学术界与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本次会议中,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专家共同探讨了主动配电网、绿色电气装备等多方面的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不仅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科技交流提供了宝贵平台,也将为我国能源低碳化转型和新型绿色电气装备发展提供了思路。
(供稿:咨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