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但地表水资源匮乏,农业灌溉79%采用机井抽取地下水方式,年超采地下水50亿m3,水位年均下降0.4m,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由于大量机井采用柴油动力,不仅成本高而且污染严重。农户浇地凭经验操作,大水漫灌普遍,水资源浪费严重。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针对以上问题,建成了“云边协同”的电力、水利、农业资源综合物联管理体系,实现了科学精准灌溉。
2021年3月7日,我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对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和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9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基于多元物联感知的农业电-水资源协同管控技术与数据服务平台”项目,组织召开了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会由我会咨询部主任刘淼主持,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董增波致辞致谢。
成果完成单位做项目汇报
本次鉴定会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李立浧院士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郭永晨教高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高昆仑教高担任副主任委员,其他来自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和天津大学的技术专家共同参与项目鉴定。院士专家们一致认为,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院士专家对项目的创新性、技术性和应用实效性进行点评并给予建议
针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这一现状,课题组从农业生产物联终端、跨行业物联信息技术体系、能源服务云平台三方面开展了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率先突破水利、农业多元复杂信息的融合难题,形成了“云边协同”的电、水、农资源信息物联管理模式,在河北地区72万眼农业机井推广应用,实现了能源、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其中,课题组研制的首套农业电-水资源协同的多元智能物联感知终端,首创了基于边缘稀疏编码的终端轻量化边缘计算模型,提出了多传感量接入动态协议转换方法,构建了网络制式自适应动态切换、动态电-水计量系数转换、插值墒情测算模型,多维数据通信、存储和计算开销降低了45%,填补了“电水共计”的技术空白,实现了农业灌溉多元信息融合感知和精准计量。该项目成果已成功在河北省内多个地区得到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顺应国家关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高效节水的工作精神,首次实现了“电、水、农”三大国计民生领域的关键技术融合,有效解决河北地区农业“既缺水、又浪费水”的客观问题,年均每亩节水40吨。通过本项目应用,河北多个地区的地下水位出现稳步回升,得到河北省省委省政府的批示表扬,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示范作用。